课件编号10723491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日期:2024-04-2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31368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6课,三国,鼎立,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3.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的,进而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 二、新课讲解 模块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期,政局混乱,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称雄北方。 曹操其人 本名:曹操 字号:孟德(小名阿瞒)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 出生地: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生卒年:公元155~220年 地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龟虽寿》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的政治抱负是什么?官渡之战后,曹操的政治抱负是否完全实现了? 2.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 (1)政治上: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2)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3.时间、地点: 200年,官渡。 4.交战双方: 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 5.结果: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6.影响: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相关史事 当时袁绍拥兵10万,战马万匹,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两军在官渡相持时,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告之袁军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进而大破袁军。最后袁绍只带800名残兵逃过黄河。 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模块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 208年,赤壁。 3.交战双方: 曹军和孙刘联军。 4.结果: 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毕其功于一役 ,猎会战于荆州。 ———曹操 阅读教材,思考曹军为何最终败给了实力比自己弱小的孙刘联军? 孙刘: ①组成联军; ②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③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曹操: ①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客观) 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主观) 5.影响: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战局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 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历史,但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脑洞大开增加戏份,会有一些虚构的成分。 《三国演义》三分实七分虚,诸葛多智近乎妖,抑刘贬操倾向怪 微拓展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 (1)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2)胜利的一方都是指挥得当、采用火攻。曹操火烧乌巢,周瑜火烧赤壁;袁军和曹军失败的因素都有指挥者骄傲轻敌、指挥失误等。 (3)都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变式提问:“官渡之战”中打了胜仗的曹操为什么会败在孙刘联军手中 曹操兵败的原因有哪些 模块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 (1)赤壁之战后,曹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