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堂乐歌--《送别》赏析 一、教学内容 【所用教材】<人民音乐-出卷网->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鉴赏(必修)第十单元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二、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19世纪中叶在一批民族志士开眼看世界的思想觉醒中“学堂乐歌”开始萌芽,随着中西方音乐艺术的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在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等音乐家的努力下,开启了20世纪20年代的“学堂乐歌运动”,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为学校音乐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加速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时代进程。本课内容围“学堂乐歌”的音乐文化和李叔同的《春游》为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历史知识学习、歌曲听赏、歌曲分析、歌词体验、歌曲编创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的体验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通过欣赏《祖国歌》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感知他们为我国音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赏析作品《春游》领悟作品表现意图,感受该时期作品的风格特点。 聆听作品《问》,引导学生感知“学堂乐歌”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 2、艺术表现 对比分析《祖国颂》、《春游》、《问》的创作特色,掌握学堂乐歌的创作风格特点;通过“填词歌’的学习,鼓励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模仿编创体验,体验作品的艺术创作内涵。 3、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了解其创作的独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平等、共存的多元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歌曲《春游》的词曲赏析 【教学难点】:分析、了解词曲的创作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键盘乐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激趣引导 【活动】:播放带有清末曲艺和学堂乐歌的视频片段,开启探寻中国近代音乐之旅。 【思考】: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现在所传唱的歌曲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音、画、解说等了解中国近代的曲艺和近代“学堂乐歌”的歌唱风格,初步建立音乐历史观,系统地了解其艺术风格的的差异,引出本节课主题“学堂乐歌”。) 二、新课 鉴赏感知“学堂乐歌” (一)、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题材内涵 1、简要了解学堂乐歌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主要内容 2、听赏《祖国歌》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全面的对“学堂乐歌”进行了谈论阐述,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歌曲形式呢?我请同学们一起来聆听这首《祖国歌》。 【活动】: ①出示民间歌曲“老六板”的谱例对比分析二者旋律、节奏的联系; ② 结合谱例听赏《祖国歌》,体会词、曲结合的契合度; ③根据题材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 【思考】: ①通过音乐要素对比两者与什么异同? ②歌词表达的思想精神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借曲填词”的创作手法特点,感悟作者的创作意义。) 3、赏析《春游》 ⑴聆听《春游》 【思考】:歌曲的体裁、题材内容、曲调风格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的创作意义) ⑵简要分析《春游》的背景意义、曲式结构、歌词风格等特点 【活动】按要求吟诵歌词 【思考】①介绍作品(我国第一首用西洋的音乐理论、五线谱、作曲技法融入中国古典诗词精华,尝试性创作的“三声部合唱”作品,奠基我国合唱的开山之作;) ②歌曲的结构是带再现的四段体a、a`、b、a`,并哼唱旋律。 ③歌词采用民间诗歌和古诗词,运用古诗体的七言诗2+2+3的句式进行创作,节奏自然、句式工整,与配乐音符节奏完美结合。 (设计思路:通过作品的全面分析,理解歌曲的内容、了解歌曲的的创作意义,感知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 4、听赏《问》 【活动】: 1、介绍作者萧友梅 2、聆听、简析《问》 【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