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74989

语文:长亭送别(3份课件)(苏教版必修5)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86001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语文,长亭,送别,3份,课件,苏教版
    (课件网) 元 · 王实甫 长亭送别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清·李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 《汉宫秋》-元·马致远 《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昇 《雷峰塔》清·方成培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救风尘》-元·关汉卿 《西厢记》-元·王实甫 《看钱奴》-元·郑延玉 《中山狼》-明·康海 《墙头马上》-元·白朴 《李逵负荆》-元·康进之 《幽闺记》-元·施君美 《绿牡丹》-明·吴濂 《玉簪记》-明·高濂 《风筝误》-清·李渔 《西厢记》故事由来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北宋苏轼曾在诗词里多次引用《莺莺传》的材料。秦观、毛滂都写过莺莺故事的词。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二华里(即古蒲州城东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寺,称为普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唐;后虽曾毁于地震、大火,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特别是1958年以来,更按原貌重修,今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以如此关注,就因为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公元九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后人习惯称之为《董西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的基础。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元杂剧“压卷”之作 --《西厢记》 “第六才子书” ———金圣叹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录鬼簿》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约生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宫,声誉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台臣易不和’,40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在60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问。” 情节场面 请根据故事内容的发展,以及莺莺所表达的感情,理清情节场面。 你是怎么理解莺莺心中的愁绪? 一、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二、长亭饯别 〔刻画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临别叮嘱 〔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四、惜别目送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谁来画尽愁与恨 意象选用 情景交融 情态描写 典故运用 诗词化用 修辞手法 意象选用 试从《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中分析意象的选择及其表达的情感。 长亭路上 [端正好] 筵席之中 [脱布衫] 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 斜晖 霜林图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