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772

《陈奂生上城》教案[下学期]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130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陈奂生上城,教案,学期
  • cover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点: ①了解高晓声其人其作; ②分析把握陈奂生形象,进而领悟这一典型所负载的主题意义; ③学习借鉴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点:培养学生对小说主题和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点:体味农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应有态度和真切情感。 教学设想 1.本课为课内自读课文,可用1课时完成教学;为使本课教学高效有序地推进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印发若干预习思考题给学生,使其充分做好预习感知工作,为本课教学作一个良好的铺垫。(预习思考题见“整体感知”部分之“问题设计”) 2.既是自读课文,则应当有别于教读课文,要体现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故此,课堂教学主体部分宜采用设疑激趣———分析思考———讨论交流———点拨补正的师生探究式互动四步法教学模式。 3.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将重点难点落实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意义的领悟及心理描写技法的分析借鉴上。 4.鉴于学生对小说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不甚了然,故教师课前应印发一些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社会变革情况的背景知识及作家本人的创作说明。 5.教学思路上,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选择情节作为切入点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局部渗透重点难点,最后再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意义与主要艺术特色。 6.作家作品知识这一块课前邀请一学生收集整理概括有关资料,教师可适当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7.媒体辅助:①powerpoint辅助课件,②实物投影仪。 附:师生互动设计表 教 师 学 生 课 前 1.印发背景知识,布置预习思考。2.指定一学生收集整理作家作品知识, 教师提供一定的资料,指导发言要点。 1. 了解背景知识品读全文,完成预习思考题并尝试思考课后练习题。2. 一学生事先做好作家作品知识介绍的准备工作。 课 堂 合理驾驭教学节奏和进度,围绕本课重点难点,用生动活泼、简洁扼要的语言体现主导性:设疑激趣、循循善诱、点拨补正、评价激励,课文提领、资料反馈。 在教师激发下增加自我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能独立思考又会合作交流;要求学生做到“四动”:眼动、心动、手动和口动;善于创新,勇于畅言。 课 尾 1.教师小结并评价本节课学生活动情况。2.布置课后作业。 记录课后作业并认真及时完成。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五彩缤纷的小说世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在结识了爱子心切而又愚昧落后的贫民华老栓感受到鲁迅先生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灵之后,在品味了玛蒂尔德一夜潇洒落得十年艰辛的生活悲剧之后,今天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的农村社会,来感知一下那个特定时代中的这一群人们,审视他们的生活遭遇,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透视他们的灵魂世界。我们选择的一扇窗口就是著名作家高晓声的短篇代表作———《陈奂生上城》。(点击幻灯片之一:文题和作者) 二、文学知识 (请课前指定学生上台介绍,限时3分钟。学生介绍时,教师辅以幻灯片点击,提示要点。) 要点: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当代著名作家,新时期文学中杰出的农民化小说家,擅长农村题材,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多以短篇著称,作品多次获奖。代表力作:《李顺大造屋》及“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其小说犹如一部农村编年史,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农村政治、经济的发展面貌和农民心理、情绪的变化历程。艺术风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既继承我国小说的优良传统,又借鉴吸收了西方小说的长处;擅长“土洋结合,寓洋于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