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794891

初中数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5 去括号教案

日期:2025-10-13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2867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第三章,括号,加减,及其,整式
  • cover
《去括号》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整式及其加减 课时 内容 去括号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线索:(1)由本章第一节火柴棒搭正方形的情境钟体会去括号必要性,通过探究多角度对去括号法则的合理性进行说明。(2)应用:利用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 去括号是整式的化简和整式加减的基础,并对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以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去括号法则.数学思想:类比、一般与特殊、分类讨论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小学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式的运算还十分陌生,解决好字母表示数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通过类比数学习式,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式通行”,为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打好基础,从而实现数到式的飞跃。 课标解读 掌握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心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掌握的行为动词:能 使用、迁移、归纳、总结. 运用的行为动词:证明 设计、选择、解决、推广.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 课标27页: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2.经历去括号法则的形成过程,了解去括号法则的依据. 课标12页: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3.归纳去括号法则,能利用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难度:括号前“-”去括号,括号前系数不是“+1”“-1”去括号) 课标28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 评价设计 1.通过环节一问题2评价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环节二活动一、二评价目标2的达成; 3.通过环节三评价目标3归纳去括号法则的达成; 4.通过环节四检测目标3利用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的达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括号前是负号的去括号 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鉴于六年级学生思维上呈现出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启发诱导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以及启发诱导,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再辅以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通过推送试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前准备 1.导学案 2.希沃5课件 3.易课堂平板 思维 导图 教 学 过 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评价目标1) 回顾本章“搭火柴棒”的游戏中,学生曾经给出的多种不同的表达式,思考: 1.这几个表达式合并同类项之后的结果相同吗? 2.在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课后深度备课:在本章“搭火柴棒”的游戏中,学生曾经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表达式,但当时受学生知识水平所限,并没有讨论它们本质上的一致性.本课时延续了这个情境,一方面使同一个情境能够贯穿全章内容,使教科书内容有很好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自然地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及其价值,达成学习目标1.】 环节二:自主探究—去括号法则的依据(评价目标2) 1.活动一(勇者闯关一): 计算:+(+5)= -(+5)= +(-9)= -(-9)= 总结运算的依据; 2.活动二(勇者闯关二): 计算: 思考:可以借助什么去括号?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平板完成闯关一、二练习题并总结去括号依据: 1.( )前的“+”可以看作本身;( )前的“-”可以看作相反数。 2.可以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去掉括号。 【课后深度备课:本环节原设计思路是从学生熟悉的有理数运算出发,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多角度归纳去括号法则的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