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838028

牛津上海版七上科学 11.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日期:2024-05-09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808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牛津,上海,科学,11.3.1,声音,产生
  • cover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2)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直尺、装有烧杯的水、音叉、试管、产生声音时的振动现象,感受人发音时喉部的振动,感知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2)通过“物体产生声音的轻响与物体振动大小之间关系”的实验,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3)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电话,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通过在水中撞击石块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5)通过真空铃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2、 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三、教学难点: 声音必须借助介质才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四、教学活动: 活动1: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音乐和猜测各种声音,引入声音的世界。 活动2:通过直尺、装有烧杯的水、音叉、队鼓、试管的发声,了解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活动3:通过队鼓、米粒的实验,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活动4: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电话,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活动5:通过在水中撞击石块的实验,了解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5、 教学流程: 6、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欣赏编钟的音乐2、仔细聆听教师播放的一些声音,学生猜测是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出示编钟的图片及音乐播放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 创设教学情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着手,激发学生兴趣。请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直尺、气球、音叉、队鼓、试管让它们发声。思考:1、有哪些方法使它们发声?2、发声时有何现象?你如何感受?3、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体验:用手轻按喉部,轻声哼唱,感觉声带的振动。体验声带振动,使我们发出了声音。交流实验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思考如何让音叉和队鼓发声时的现象更明显的感受到。教师演示:将振动的音叉靠近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科学的现象,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出示科学家帕斯卡图片,介绍帕斯卡第一个发现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实验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说明科学的发现来源于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实践,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了解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以小组为单位敲击队鼓,鼓面上放一些米粒或小珠子。观察并交流现象:仔细观察,如实描述米粒跳动的情况:鼓声响,米粒跳得高;鼓声低,米粒跳得低。手摸鼓面,感受振动,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得出结论:物体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问:声音的响和轻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吗?引入下一个实验。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注意不同力度敲击下,声音的不同,米粒跳动的高度不同与鼓声的轻响有何关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表达的规范。 通过观察队鼓敲击的实验,了解物体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越响。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隔着书本、课桌听声音。用自己带来的材料来动手制作一个电话,同桌用电话来通话。 请学生事先收集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声音传播的例子有哪些,上课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收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一个学生将两块石块浸入水中并淹没,石块撞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