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 故都的秋 第一单元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2 1 3 4 5 布置作业 6 情境导入 眼前同一秋,笔下各不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秋风中,马致远读到的是萧瑟。 那么,郁达夫会从秋中读到什么呢? 学习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背景介绍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题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清晨品秋图 研读课文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1.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探究 2.“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住 ——— 一椽破屋(一座大厦); 泡 ——— 一碗浓茶 (一杯香茗); 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 听———驯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一团团耀眼的光芒); 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红朵); 长———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郁郁葱葱的春草)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第一幅 小院秋晨 落蕊映秋图 景:“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 “悲凉”。 第二幅 秋槐落蕊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鸣 “衰弱”“残声”“啼唱” (清、静、悲凉) 以声衬静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分析: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几声秋虫的哀鸣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