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87275

猴王出世第二课时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64416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猴王,出世,第二,课时
    《猴王出世》(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品味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1.上节课,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这节课,我们继续去看看吴承恩先生是怎样把一只勇敢、聪明、机智的美猴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你认为最能刻画这只石猴的句子,还可以边读边作上批注。(点击PPT2) 2.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划。 【设计意图】第二课时的开头,简简单单,开门见山地提出学习要求,这节课的任务就是品味语言,并给足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动脑动笔的机会。 二、交流句子,品味语言 1.根据学生的汇报打出句子,逐一进行学习。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点击PPT3) ①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②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第一分句用了排比的写法,第一句话里,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后面两个字是名词。读一读,仿佛看到了什么? 石猴在山间跳跃。指导学生读出跳跃的感觉。(点击PPT4) 第二分句也是用了排比的写法,前面两个字是动物,后面是石猴和他们的关系。读一读,读出这种感觉。(点击PPT5) 仔细读一读第三分句,你又发现什么了? 这句话是对子的形式出现的。夜对朝,宿对游,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谁能读出这种对子的感觉呢? 指一两名学生读,教师再进行范读,最后再指名读,齐读,讲出对子的韵味来。(点击PPT6) ③把三个分句连起来读。先让学生自由读作好准备,再指名读。 教师可指导: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点击PPT7) ④教师引读,师: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生接)。 ⑤同学们,这时,出现在你眼前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点击PPT8) ⑥总结: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听,而且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句话写得多妙啊。这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让我们继续交流吧。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点击PPT9) ①这句话,你感觉他哪里写得好? 用了很多的动词,把一只猴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②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这句话里表示动作的词。 理解“瞑目”的意思。 ③短短的一句话里,就用了七个动词,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点击PPT10) ①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②这句话在写法上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③朗读句子。 ④模仿写话。 2.同学们,刚才同学们找的全是描写猴子动作的语言,其实,这篇文章当中,不但描写动作的语言写得惟妙惟肖,而且对猴子语言的描写也很有特点呢,我们去找到读一读? 3.交流读书情况。 (1)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点击PPT11) ①谁能来当一当石猴,读一读这句话? ②感觉到了什么? ③我把他换成“我进去吧”,你有什么感觉? ④那如果我去掉其中的一个我进去呢?读一读,又是什么感觉? ⑤同学们体会得多好啊。一字之差,多一字或者少一字都不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特点,而这里的两个“我进去!我进去!”恰如其分地把一只勇敢、自信的猴子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⑥齐读这句话。 (2)石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