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9082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新课标): 矛与盾的集合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183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新课标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矛与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矛”和“盾”的故事吗?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是怎样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你小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集体讨论不理解的词。 3.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 三、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纠正读音。 2.重点指导“坦、持、兵”的读音。 3.指导记字形。 区分:“持和挂、跑和炮、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4.写字重点指导。 盾:第一笔为横撇,第二笔为竖撇,不能一笔写成。 兵:第三笔是横,第四笔是竖,不要连在一起。 (建议通过课件“我会认”“我会读”“我会写”,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写。) 5.理解词义。 难以招架: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固然:本来、原本。 善于: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25 课《矛和盾的集合》。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自学课文,了解大意后,再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一天,发明家和他的朋友比赛,他们是怎样比的?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在书上画一画。 (2)正在这危急的时刻,发明家想到了什么? 2.他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1)请你读读第三至第四自然段,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2)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3.在战争中,人们是怎样运用坦克的?坦克的威力怎样?你从哪看出坦克的威力大?请你读读第五自然段,在书上画一画,读一读。 4.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想象作者的发明过程。 重点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 5.在联系生活实际的拓展中,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1)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 例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4)通过发明家发明坦克和运用坦克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读读第六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2)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7.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三、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四、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发明坦克↓运用坦克↓引发道理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并试着默写词语: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 第三课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