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高一历史竞赛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仰部文化蚌塑龙;1993年,在湖北省黄梅焦嫩发现的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放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距今约8000~7500年)。据此,可以用来说明 A. 内蒙古地区是中原文化发祥地 B. 龙图腾崇拜的文化不断成熟 C.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趋同 D. 中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特性 2.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三十二年,虢公祭祀神明,请求赐予土地,周内使曰“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虢国大臣史嚣也说“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 ”这表明春秋时期 A.神权退出政治舞台 B.祭祀活动遭到否定 C.人定胜天思想确立 D.民本思想已经出现 3.西汉利用均输、平准机构,建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商业网,消除各地价格差异,由此出现了“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结果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这体现了西汉政府 A.实行重农抑商以维护统治 B.为商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C.试图淡化区域经济的差异 D.旨在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4. 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 赋役沉重导致农民起义B. 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C. 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D. 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 5. 唐代公议、公论使用频率大大超过前代。唐代各类文献中,公议一词共有约106处、114例,该词大量的用例常常出现于授官、贬黜的文书中,显示出朝廷对某位官员公共意见的重视。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A.专制皇权受到制约 B.实现决策民主化.C.监察体制日益成熟 D.政府行政理性化 6.有人认为,中唐以后的京杭漕河水道,已由相对单一的粮饷漕运拓展至商业贸易性的运输通道,赋予事关国计民生的更多功能,故宋代有“运河”之名兴起。这说明,宋代 A.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交通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D.区域经济联系加强 7.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而产生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等问题,地方政府也设一定官吏进行管理和征税。这说明草市的出现 A.最早可追溯到宋朝 B.突破了城市中坊市界限 C.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D.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8.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9.清初的理学家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这与儒学素来讲求“内圣外王”、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的追求相符合。由此可知,清初理学家 A.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 B.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 C.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D.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 10.有学者认为,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被迫开埠通商、废除行商制度、与英国协定关税、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英国因此实现了19世纪前期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 该学者意在说明 A.列强侵华有其历史必然性 B.鸦片战争是中外因素共振的结果 C.清王朝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