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025543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177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1-2022,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芣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认识古代劳动者乐观积极的劳动精神。 2、反复吟咏,感受诗歌叠章复沓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的声情之美。 3、涵咏咀嚼,体味诗歌以自然质朴的口语所表现出的生活情趣。 【导入】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翻译: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乌兽草木的名称。 众多研究者认为,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可以看作为一个一个文化的符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境况,还可以瞥见鲜明的社会风土人情。 活动:读一读(注意两两节拍) 【环节一:《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植物等方面的内容,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内容上:《风》《雅》《颂》 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手法上: 赋:直接铺陈叙述。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即比喻。如《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中常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是哪一种? 明确:赋 【环节二:初步感知】 (1)古诗如谜,需要猜读;古诗如茶,需要泡读。 “泡诗”———结合书下注释,加上自己的想象,理解全诗,并把它改写成带有音乐节奏的现代诗。力求贴近文本,读懂诗作,“泡”出诗歌的风格。 参考: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明确: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补充: 芣苢: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3)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4)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明确:不能。 这首诗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环节三:探究主旨】 有人认为,这首诗编在《诗经·周南》里,是“言化自北而南”认为是歌颂周文王的道德教化,被看成描写王后和诸侯夫人的美德与生活的诗,主旨被定义为“后妃之美也,和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