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版高中美术第七课《新的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有关理念,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并且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这种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而本课则是现代实验性艺术的“求新”主要是相对于传统艺术的观念而言,和新课程也有潜移默化的相似,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采用对比法,将本课内容与前面所讲的内容进行比较,首先将本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找一些作品进行比较,教师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实验性艺术变得非常复杂多样,它打破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极大地获得了艺术的自由;拓宽了艺术的发展空间。是对艺术的全面变革和创新。其关键在于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手段、材料、媒介等,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特别将其作为单独一课介绍,较好地突出了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后现代艺术的丰富内容;了解世界多元文化。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20世纪中期后绘画领域创作观念与材料的变革。2.雕塑领域对空间占有方式的变化。3.伴随新材料、新媒体而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 这说明了20世纪中期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艺术的概念不断扩张。不过对这些作品,我们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创新之处,但同时也要 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因为其中很多作品尚处于一种没有定论的状态。 由于本课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容易做到全面、深刻。因此,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分析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主导观念、形式探索的角度与方法等内容,不过由于理性分析能力以及欣赏能力的局限,可能起初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作品,特别是对一些专业名词的理解,如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现有的经验出发,因势利导,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如下问题:1.教师自身一定要吃透教材,对现代主义艺术要有教深的认识。实际上20世纪以来的视觉艺术探索对文化的其他领域都产生过影响,很多新的观念正是源于艺术家的探索与实验。教师首先要开拓思路,不能仅仅站在传统艺术的立场上去理解一切问题,怎样的话,就很难理认清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价值。2.现代主义艺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或者自己按照艺术家给我们提供的思路方法来创作一些作品。 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学生的理性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意图: 由于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的实验性艺术涉及的各方面因素较多,本课教学切入点将仅立足于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洁、要点明确。不奢求学生深刻理解实验性艺术,只要求他们初步了解实验性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材料等,并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创新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 兴趣点预设: 1.体验FLASH作画、视频播放; 2.鼓励学生自由尝试“现代艺术创作” 教法学法: 1.启发式、问题法、对比法等。 2.体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多媒体播放器。 学具:笔记本或作业纸、笔。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展示部分利用周边日常用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