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 的 实 验 》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现行普通高中实验教材(湖南美术-出卷网-)第二单元 辉煌的美术历程中的第七课《新的实验》。本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为背景,或从宗教的礼仪教化、或从不同国家的审美自律、或从传统到现代的不同视角,呈现出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壁画、建筑、工艺品、书法、绘画……娓娓道来世界美术的发展历程。第七课《新的实验》就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而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在与前面的内容相比较,最大不同就是它所呈现的作品、内容都是以一种反传统性、抽象的、带有强烈实验性艺术为特征,它与前面课程所呈现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在传统审美表现、评判下为特点的作品,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如果讲述不当或不到位会引起学生对这一时期作品的质疑与反感。 用“赏析”做为这一课的转折,让学生在美术赏析中真正地体会、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作品的内涵。着眼于世界美术发展历程,让学生从地球村一员的视角联系文化的情境、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去认识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认识到这一时代的艺术家们的思想创举。由此折射出人类文明社会的进程,进而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尊重和理解;从美术鉴赏与动手实验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在大“艺术观”的基础上,进行对现代设计艺术的理解、学习;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考虑,帮助学生学会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课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美术欣赏课程在设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鉴赏包含鉴赏与欣赏的意思,而欣赏一般不包括鉴别的意识。如果说初中义务阶段的美术欣赏课似乎更注重感受和愉悦,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则更追求体验和思维。 学生从初中阶段欣赏课本还具备一定的欣赏、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然而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又不满足于仅仅欣赏,高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在欣赏的同时必须渗透鉴赏,并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去思维、去创新。为此从小实验入手,以发散的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可以达到本节的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理解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实验性艺术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并由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实验性艺术的表现形式折射出新思维,对当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 技能目标:能分析一些视觉设计作品的构思及其表达的内涵;会利用相关图片进行打散重构,表达学生要表达的意义。 情感目标: 欣赏感受、认识理解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实验性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 创造目标: 通过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方式做发射性思维训练,以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课堂小实验启发学生对艺术大胆的尝试精神。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实验性艺术的(艺术内涵)。 教学延伸: 把实验性艺术的表现带到学生的生活中。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 学生试验的工具(色卡纸、丙烯颜料、笔、垫纸) 正文: 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平常是怎么画画的?” 学生:用铅笔、彩铅、水粉笔、颜料等在纸张画。 老师:欣赏这三幅作品,它们是通过什么材料和工具来表现的,还有其它绘画表现形式没有? 学生:这几幅作品,一幅是素描,两幅是油画,用笔和颜料等画出来的。还有如“沙画”、“剪贴画”、“电脑绘画”、“用火药爆炸画”等表现形式。 老师:对的,还有其它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新的实验(板书),并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实验性艺术的特点和本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学习等进行讲解说明。 老师:欣赏一段“视频”—蔡国强的《故乡》的作品。 图片展示作者与作品, 老师:介绍作者简介,蔡国强是泉州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