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051075

第八章 光现象 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有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3次 大小:25673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八,现象,改版,物理,八年级,一册
    第八章光现象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 姓名:_____班级: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5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若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  ) A.一定为25° B.一定为65° C.可能为25° D.可能为50° 2.如图能正确反映蜡烛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 A. B. C. D. 3.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雨后彩虹 B.水中的倒影 C.手影游戏 D.日食的形成 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平面镜前,镜子足够大。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如甲图),平面镜后面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如乙图)。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镜内(  ) A.甲乙两图中,都不能成AB完整的像 B.甲图中不能成AB完整的像,乙图中能成AB完整的像 C.甲乙两图中,都能成AB完整的像 D.甲图中能成AB完整的像,乙图中不能成AB完整的像 5.如图所示是用放大镜观察一只蚂蚁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蚂蚁的像是实像 B.蚂蚁的像是虚像 C.物距大于一倍焦距 D.放大镜靠近蚂蚁时,所成的像变大 6.如图甲是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山西陶寺古观象台,它由13根直立的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图乙是结构示意图。据考古研究推断,先民们在观测点通过土柱间的狭缝观测日出方位,以此来确定季节和节气,安排农耕。它也证实了《尚书 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其利用的光学原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沿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7.运动会上,涉及到很多的物理知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在60米短跑过程中,运动员是做的匀速直线运动 B.比赛裁判计时,必须看发令枪冒出的烟,而不能听到枪声再计时 C.我们能从不同的位置看清主席台上的吉祥物,是因为光在吉祥物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D.运动会的主持人,用话筒讲话是为了增大声音的音调 8.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文化源远流长,下列的诗句与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A.“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光的反射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光的直线传播 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光的折射 D.“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平面镜成像 9.如图所示,线段AB为一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倒数和像距倒数的对应关系。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等于5m B.物距为0.3m时所成像为正立放大虚像 C.物距从0.1m增至0.8m过程中所成像为倒立缩小实像 D.当物距从0.25m增至1m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变小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B.当物距u=3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C.当物距u=8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二、填空题 11.在水边游玩时,能看到树木在水中的“倒影”,这是 _____现象;“倒影”看起来比树木本身要暗一些,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在水面发生了 _____入水中。 1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月光下李白的影子是光的_____现象,湖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_____所形成,这些“倒影”往往看起来比树木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树木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_____进入了水中。 1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范围应该为:_____;当光屏上出现放大像时,凸透镜物距u的范围 __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