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058919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2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563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 cover
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变化的量”,并能描述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 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能进行大致描述。 教法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 一、发现生活现象,初步感受变量 (一)故事导入,初步发现变量 曾经,有一个贪婪的财主,他得到了一块上好的布料,他就想用这块布料做一顶帽子。于是,他找到了一个裁缝,裁缝满口答应:这块布料做一顶帽子,没问题。 财主见裁缝答应得这么爽快,心理犯了嘀咕:莫不是,我做少了?于是,就说:我想做两顶帽子,可以吧?裁缝看了财主一眼,说:“也可以。” 财主见他又这么痛快地答应了,心理打起了鼓:这裁缝肯定占了我不少便宜,说不准,他想把我的大块料子省下来,自己留着用。我可不能便宜了他啊。 于是就说:“那我做三顶吧。”裁缝迟疑了下,说:“您戴得了?”财主说:“你能做得了,我就能戴得了。”裁缝连说:“行。” 经过一番较量,财主最后说:“这块料子,我想做10顶帽子。” 裁缝迟疑了一会儿,打量着财主,慢慢地说:“可以……”财主这才放下心来,心想:这么好的一块料子,我要是只做一顶帽子,那就太便宜裁缝了。你看!同样的一块料子这不是让我说到能做10顶了嘛。姜还得是老的辣啊!嘿嘿…… 过了几天,财主到裁缝店去取帽子,结果一看,顿时傻眼了:10顶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了! 1.你们笑什么(为什么笑啊)?(说具体) 师:就这么大一块布,如果只做一顶的话,可能用这么大块布料(比划),要是做两顶呢?每顶帽子可能用多大布料?(生比划:)三顶呢?(可能是婴儿帽),现在做10顶,每顶可能就用这么(比划)大布料了。 2.唉?为什么同样的一块布,裁缝说做1顶帽子可以,做2顶帽子也可以,做3、4、5、6、7、8、9顶都可以,甚至能一直做到10顶帽子都可以呢?(做的帽子的数量增加了,每顶帽子所用了布料面积就减少了)(因为,布料的总量是不变的,就那么大的一块布啊。) 反过来说,随着做帽子的数量越来越少,每顶所用布料就越来越多。 3.小结:还真逗!你动,我就动,你停,我也停。 像这样,你动,我也跟着动,这样的两个量,我们可以成为“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二)生活素材,感受变量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例子?———一个量变了,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 还真是!路程不变,时间越长,速度越慢;路程不变,速度越快,用的时间就越短。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大拇指:听得仔细!专注!思考专注!) 联系紧密,相互制约,变化有规律 3.有这种紧密关系的量,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相关联的量(板书)这两个量都在变,板书:变化的量 二、继续体验,总结规律(寻找) 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这种变化的量,看这个:小朋友年龄和体重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 1.课件:(边播边解说:明明6岁前体重的变化情况)课件:名称、列表。【看,我用这样的方式表示清楚吗?】【那,用这种呢?(更直观)】 (1)师:哪些量在变啊?(课件:圈出显示)谁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是怎么变的? (2)师:咱们比划一下。师:明明刚出生时,他的体重3.5千克,2岁时,14.0千克;4岁时呢?6岁时?(如果学生没有说的这样具体就比划,感受) (3)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都可以表示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板书:列表、画图 (4)师:明明的体重是不是一直这样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