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下·三台期末)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1)D (2)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对比城市建设前后图可看出,地下径流由50%下降到32%,地下水位下降,A错。蒸发由40%下降到25%,蒸发量减少,C错。地面径流由10%增加到43%,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汛期洪峰流量加大,B错,D正确。(2)对比城市建设前后图可看出,地下径流由50%下降到32%,地面径流由10%增加到43%,主要原因为植被覆盖率下降,降水下渗量减少,B错、C正确。地面径流受生活用水量和城市热岛效应影响较小,A、D错。 【点评】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2.(2020高一下·阿勒泰期末)自清光绪年间起,洞庭湖周围低地开始修垸(垸是堤坝,中间围着村庄和农田),至今“人与水争地”问题突出。1998年起,洞庭湖区实施规模空前的平垸工程(即扒坝还湖)等一系列措施。2017年10月,洞庭湖周边原本人丁兴旺的集成垸和青山湖垸,现已无人迹,成为鸟禽栖息的乐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修垸”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下渗 B.降水 C.蒸发 D.径流 (2)洞庭湖区平垸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 B.增加大气降水 C.削弱下游洪峰 D.吸引外来物种 (3)除了平垸工程,缓解洞庭湖区“人与水争地”的措施还可以有( ) A.长江上游退耕还林 B.洞庭湖区退耕还湖 C.洞庭湖区污染治理 D.长江干流修筑堤坝 【答案】(1)D (2)C (3)B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修垸”工程为地表水利工程,地表水利工程的修建,都会影响地表径流,ABC错误,故答案为:D。(2)平垸工程即扒坝还湖,使得耕地面积减小,湖泊面积扩大。洞庭湖面积扩大,使得湖泊的调蓄洪峰的作用增强,ABD错误,故答案为:C。(3)除了平垸工程,洞庭湖区还可以通过退耕还湖来缓解洞庭湖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注意措施要针对“人与水争地”,即人为占用了洞庭湖湖区的土地。长江上游的耕地与洞庭湖湖区关系不大,洞庭湖水污染、长江干流建坝与不占用洞庭湖区土地关系不大,A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3.(2020高一下·温州期中)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图 1 是我国长江中游某平原地区的河湖分布状况,PQ 河段的流向具 有季节逆转现象;图 2 是图 1 河流两个监测点的水位变化曲线。完成下列小 题。 (1)关于图 1 中 PQ 河段的河水流动方向及其时间,正确的是 ( ) A.P→Q,雨季 B.Q→P,春季 C.Q→P,秋季 D.Q→P,雨季 (2)关于监测点甲、乙水位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曲线应该位于 Q 点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