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09378

第3课 气温和降水 2

日期:2025-05-01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538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3课,温和,降水
  • cover
课题 八上 第二章自然环境 主备教师 冯 涛 导学教师 冯 涛 第3课 气温和降水 课型 新授课 导学时间 10月12 累计课时 11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绘制、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技能目标 1、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2、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3、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的特点。4、使学生学会运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点,学会运用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分析、概括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特点。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2、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特点,增强爱国情感。3、“北国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南国广州花市”之间美好景观的差异,营造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愉快地探究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教学模式 枣庄十三中 初中地理 “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重点】掌握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学习难点】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内容按照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读、划、写、记、思、练、检测等步骤设计学习过程,通过深度阅读,对文本的层次、结构进行全面梳理,学会提炼生成性问题,真正走进文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验过程、感知意义。【教学方法】探究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等 教学准备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2.中国民族分布图。【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2.当堂达标反馈。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目标导学 1.巡视检查预习作业。2.创设情景,导入课题。3.学习目标,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 对比四个城市的降水变化,总结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自己家乡的降水季节,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找出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范围,确定自己家乡的干湿地区,和前面的温度带和地形相结合 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谷歌地球的应用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创设本情景的出发点。带着目标轻松前进 自主学习 【时间】2分钟左右。 1、【师生互动启思】 2、【学生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 任务二:读34页图2.10,结合文字,完成“读图”1、2、3题:1、北京是降水最多的年份是 1959 年,约为 1400多毫米,最少的年份是 1999 年,约不足300 毫米;2、北京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特点是:年际变化 (大或小)。【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读图”3:北京的降水量得年际变化大,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具体体现在降水量多的年份,容易引起 灾,降水量;降水量少得年份,容易引起 灾,给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的生活用水带来困难。任务三:阅读P34、35页文字和图2.11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完成:1、干湿地区是依据 与 的对比关系划分的。2、读图2.11中国干湿地区分布,补充完成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不同地区植被,年间水量特点: 任务一:阅读课本P33-35页课文内容和图2.8完成1、用彩色笔描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对照《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图2.5)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   ℃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 山脉和 河。2、33页活动1:昆明的年降水量大约是 毫米;结合日常生活经验 (春、夏、秋、冬)季节降水较多。3、33页活动2:1)四城市的年降水量大约是乌鲁木齐 毫米,兰州 毫米,武汉 毫米,台北 毫米。(提示:注意看图例)2)请将四个城市用线条连起来,想一想我国降水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