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八上 第二章自然环境 主备教师 冯 涛 导学教师 冯 涛 第3课 气温和降水 课型 新授课 导学时间 10月8 累计课时 10 课标 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1、使学生正确叙述1月0℃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2、使学生知道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技能 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3、了解我国的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 情感 目标 1、培养学生的竞争及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3、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特点,增强爱国情感。 4、“北国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南国广州花市”之间美好景观的差异,营造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愉快地探究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教学 模式 枣庄十三中 初中地理 “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重点】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本节内容按照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读、划、写、记、思、练、检测等步骤设计学习过程,通过深度阅读,对文本的层次、结构进行全面梳理,学会提炼生成性问题,真正走进文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验过程、感知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等 教学 准备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2.中国民族分布图。 【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2.当堂达标反馈。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自 主 学 习 (一) 创 设 情 境 目 标 导 学 1.巡视检查预习作业。 2.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3.学习目标,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谷歌地球的应用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创设本情景的出发点。 带着目标 轻松前进 自 主 学 习 【时间】2分钟左右。 1、【师生互动启思】 2、【学生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冬季气温特点 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 任务一:阅读课本P30、31、32页内容和图完成(31页“读图”): 1、在p30-31页图2.5、2.6中找出昆明1月和7月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气温年较差是多少? 昆明1月平均气温约 0C,7月平均气温 0C ,气温年较差 0C。 2、在p31页图2.5中找出0℃等温线,观察这条线大致沿哪座山脉和哪条河流分布。 这条线大致沿 (山脉) 河一线。 3、读30页图2.5,从图例中可以看出,1月份我国月平均气温约最低为 0C,在哪个省级行政单位: ;1月份我国月平均气温约最高为 0C,在哪个省级行政单位: 。 4、观察图中等温线的疏密(与7月相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