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108166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二单元4《雨霖铃》课件(24张PPT)

日期:2025-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3137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1-2022,PPT,24张,课件,雨霖铃,单元
  • cover
(课件网) 《雨霖铃》 北宋 柳永 慢词之祖,婉约之宗 柳永词内容 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为三类: 1.写都市生活和都市风光; 2.写女性生活、愿望和男女间的恋情; 3.写羁旅行役之苦。 作品以白描见长,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韵律谐婉。 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 婉约派四大旗帜 “闺语”派旗帜:李清照 “别恨”派旗帜:晏 殊 “情长”派旗帜:柳 永 “愁宗”派旗帜:李 煜 解 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骤雨zhòu :阵雨。 兰舟:兰木造的船,通常是对船的美称。 凝噎yē: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暮霭ǎi:晚云。 那堪:哪能忍受。 宵:夜。 经年:年复一年。 无绪:没有好心情。 楚天:楚地的天空。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 沉沉:深沉。 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 字词积累 请划出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整体感知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出现了那些意象? 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本词词眼是什么?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 3.从时间角度分析,作品内容可分为几层? 整体感知 1.景语 渲染气氛 寒蝉、长亭晚 骤雨歇 勾勒环境 离别前 别后情景 烟波暮霭 晓风残月 别后去向 离别后 2.情语 都门帐饮 执手相看 清秋伤别 良辰好景 情事 情态 点旨 别后生活 离别时 离别后 3.景物描写作用 对长亭晚 ———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 骤雨初歇 ———必得离别,逼出“兰州催发” 矛盾 心态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哀景写哀情 “良辰好景,千种风情”: 孤寂、痛苦 4.词眼 作用:烘托悲苦凄凉气氛,表达作者缠绵悱恻的伤感情绪。 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柳、风、月 意象所蕴涵的意义: 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 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 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 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 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 杨柳:柳—留,依依伤别离。 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离别环境 离别场面 此去行程 别后情景 伤离别 词作思路梳理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研习课文 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伤感、无可奈何。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矛盾 心态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 ———必得离别,逼出“兰舟催发”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伤极痛绝之情态毕现 (描写)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由实转虚的巧妙过渡。 这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哀景写哀 共同感受,普遍情感。触景生情。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 6.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