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25556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十一讲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 精品教案 (新高考)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5696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古代,高考,新高考,教案,精品,常识
  • cover
第二十一讲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 【知识架构】 【教学内容】 阅读古诗文,应该具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方面的积累。 考向(一) 考查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 方法:结合教材,分类记忆 高考所考的古代文化知识,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本,因此,在复习备考时,有必要将散见于教材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以及试卷中出现的高频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个系统的整理归纳。下面将诸如名号称谓、官职官署、天文历法、山川地理、教育科举、风俗文化、饮食器用、音乐艺术等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列表如下。 典例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官职、职掌、封号、爵号类 ①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荆轲刺秦王》) 太子:_____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鸿门宴》) 司马:_____ ③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并序》) 太守:_____ (2)科举、学校、音乐、歌赋类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六艺: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庠序:_____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长句:_____ (3)称谓、礼仪、典章、制度类 ①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 足下:_____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束发:_____ ③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初七:_____下九:_____ (4)天文、地理、历法类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 永和:_____癸丑:_____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_____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既望:_____ 【答案】(1)①“太子”,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②“司马”,古代武职官职名。③“太守”,古代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官。 (2)①“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②“庠序”,古代的学校名。殷商时代叫“序”,周代叫“庠”。③“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3)①“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②“束发”,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③“初七”,专指农历的七月七日;“下九”,每月的农历十九为下九。古代以每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下九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4)①“永和”,年号纪年,东晋穆帝年号;“癸丑”,干支纪年,指永和九年。②“山东”,崤山以东地区,这里指东方诸国。③“既望”,指望日的次日,通常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 【微知点】 古代文化知识解说常见的设误方式: (1)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位,却说成“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忽略了嫡庶。 (3)张冠李戴。如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4)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考向(二) 考查试卷中随机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 方法:根据语境,合理推断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从命题方式看,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因为考题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一个知识小题;加点的词语均与前后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语境,分析推断。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六合正相应”和《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都有“六合”,前者可结合下文“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知道是表时间的名词;后者结合上文“吞二周而亡诸侯”可知是表示地域的名词,指天地四方。 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