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25636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十七讲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 精品教案 (新高考)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419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虚词,高考,新高考,教案,精品,2022届
  • cover
第十七讲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 【教学导入】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二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性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 一、最易混淆的四个虚词辨析 (一)而 “而”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内容或两个句子的连接词,表明前后内容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较为复杂。以下三种情况考生最容易辨析不清,我们重点加以讲解。 1.表修饰VS表递进 “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而”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如“夜缒而出”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饰关系。 “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递进关系。 2.表顺承VS表并列 如何判断“而”是表顺承关系还是表并列关系,主要看两点:(1)“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顺承关系,如“图穷而匕首见”。(2)“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3.表修饰VS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跟踪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1)秦王还柱而走( ) (2)蟹六跪而二螯( ) (3)夫赵强而燕弱( ) (4)毕礼而归之( )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6)人非生而知之者( ) (7)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8)荆轲和而歌( ) 【答案】(1)连词,表修饰 (2)连词,表并列 (3)连词,表并列 (4)连词,表顺承(5)连词,表递进 (6)连词,表顺承 (7)连词,表修饰 (8)连词,表修饰 (二)以 “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 介词表原因VS连词表原因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的成分: (1)“以”为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词。 [提示]“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