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40148

24月迹教案(2课时)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514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4月,教案,2课时
  • cover
《月迹》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点】 1.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2.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初步感受了作者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在《鸟的天堂》一课中,我们既欣赏到了大榕树枝繁叶茂的静态美,也看到了群鸟快乐生活的动态美。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月迹》,继续感受这种生动的描写。(板书:月迹) 2.学生交流对“月迹”的理解。 预设:“迹”是指“足迹、印迹”。“月迹”就是指“月亮的足迹、印迹”。 3.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他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奖项和荣誉。 著有长篇小说《浮躁》《秦腔》等;中短篇小说集《兵娃》《山地笔记》等;散文集《爱的踪迹》《商州三录》等;诗集《空白》、纪实文学《我是农民》,以及《平凹文论集》《平凹作画记》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越等国文字,翻译出版了20余种版本。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对“月迹”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明确自读任务: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关注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悄(qiǎo)没声儿 累(léi)累 面面相觑(qù) 倏(shū)忽 袅(niǎo)袅 嫦(cháng)娥(é) 嫉(jí)妒(dù) 瓷(cí)花盆 锨(xiān)刃(rèn) 噢(ō) 掬(jū) 点拨:指名依序朗读句子,认读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3.集中识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悄(qiǎo) 累(léi) 袅(niǎo) 嫦(cháng) 娥(é) 嫉(jí) 妒(dù) 瓷(cí) 点拨: (1)学习多音字“悄”:读“qiǎo”时意思是寂静无声;读“qiāo”时可组词“悄悄话”。 (2)学习多音字“累”:读“léi”时,可组词“累赘、硕果累累”;读“lěi”时,可组词“积累、经年累月”;读“lèi”时,可组词“劳累、疲累”。 (3)学习“袅”字时,可借助生活中炊烟的样子,理解“袅袅”一词的意思是“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可组词“炊烟袅袅”。 (4)“嫦、娥、瓷”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进行识记。 (5)“嫉妒”与“忌妒”的词意相同,但字音不同,“嫉”读“jí”,“忌”读“jì”。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预设:文章主要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梳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过渡:同学们,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找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理清课文的思路。 2.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然后小组进行交流。 (2)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3.探究活动 (1)引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锹刃儿上、水里、天上、眼睛里……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现在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