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色狂想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湖南文艺-出卷网-《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六、《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之《蓝色狂想曲》。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各国的政治寻求新的体制,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和技术进步也对人们的思想、生活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就音乐而言,欧洲、美洲一些国家的音乐家探索音乐的不同表现手法,形成了许多音乐流派。这些流派的产生标志着现代派音乐时期的到来。本课选择了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聆听与分析这些作品,从音响上感受他们与19世纪前西方传统音乐的区别。并从调式、和声、节奏、旋律以及乐器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部作品的“新意”所在,更进一步证明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基础,但对知识点的掌握和个人能力都体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根据学生这种情况我在设计教案时尽量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有轻有重。特别是对问题的设计尽量浅显化,由浅入深,让学生不至于学习困难导致失去兴趣,并且高中的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非常片面,对于非流行的音乐或是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不大,所以整节课我都会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学唱主题、联想想像、对比分析主题、教师示范演奏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教材分析] 美国作曲家格什文,出生于一个贫苦的俄国移民家庭,十二岁才有机会接触钢琴(后成为著名的钢琴家)。十四岁正规学琴之后,曾在一个出版公司当歌曲宣传员和钢琴师。他学习音乐主要靠自学,搞创作靠强烈的乐感和充沛的灵感。他创作出美国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的所谓交响爵士乐的新典范,这也可以说是格什文在音乐创作上最大的价值所在。 《蓝色狂想曲》是应美国著名爵士音乐指挥保罗 怀特曼的请求,在火车上构思的,乐曲的配器由《大峡谷》的作曲者格罗菲完成。它独特的风格使听众大为兴奋,首场演出时,全体观众起立长时间鼓掌,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新闻。乐曲的结构非常自由,音乐由钢琴的华彩乐段和富有魅力的旋律连接而成。 [教学内容] 1、《爵士乐》微课 2、《蓝色狂想曲》 [教学目标] 一、欣赏《蓝色狂想曲》,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了解作品中爵士乐风格的运用,理解交响爵士乐的风格特征。 二、引导学生对比聆听、学唱音乐主题,熟悉《蓝色狂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三、初步了解《蓝色狂想曲》的艺术价值,初步知道现代派音乐的特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比聆听、学唱音乐主题,感受、体验《蓝色狂想曲》的音乐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现代派音乐的特色。 [教学方法] 1、对比赏析、分析比较 2、参与体验、学唱主题、联想想像 [教学准备] 1、交互式触控一体机 2、多媒体课件 3、单簧管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欣赏音乐片段:《海滨上的异乡人》,创设教学情境。 2、提问:这首乐曲属于什么类型的音乐? 3、通过学生回答,引出微课学习:《爵士乐》 4、出示课题《蓝色狂想曲》,简介作品的艺术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回顾爵士乐的起源、特点等音乐知识, 延伸到本课内容,明确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初步感受《蓝色狂想曲》中的爵士乐风格主题曲调 1、对比聆听《蓝色狂想曲》布鲁斯音调和爵士乐曲调 思考:两段音乐在旋律、节奏和音乐风格上有何异同? 2、示范演奏布鲁斯音调。 3、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分析音乐主题。 4、学唱爵士乐曲调,体会其特点 5、聆听爵士乐曲调,总结归纳所体现出的爵士乐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聆听、对比听辨音乐、学唱主题,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