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一.教学设计意图 1.指导思想 (这节课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应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本课设计的思路?) ◆这节课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音乐学习的启蒙课,所以格外重要,不容忽视,要认真对待。 ◆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⑴什么是音乐?了解音乐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的特征。 ⑵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⑶认识变奏曲式结构。 ⑷通过对比了解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的含义。 ⑸通过相关作品的聆听感受、分析、讨论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针“音乐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课设计的思路: 从本课开始,我们的学生将正式进入高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就聆听音乐而言,初中阶段将聆听音乐叫“欣赏”,而高中阶段叫“鉴赏”,我们不妨对上述两词在词义上作一点简约的比较,就可明白高中阶段《音乐鉴赏》应在“鉴”字上下点功夫。《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欣赏”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趣味。“鉴赏”为鉴定与欣赏,审察、鉴别、评定。如果说初中阶段的音乐欣赏是停留在知觉感官和情感体验、联想等欣赏层面的话,那么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应在初中音乐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运用音乐的表现要素(如旋律、节奏、音色、力度、速度等)和有关联的信息材料(如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等)去分析音乐、理解音乐、品评音乐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为学生终身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又补充哪些内容?目的是什么?) 本课是鉴赏学习的开始,根据教学实际和区域内学生的情况,我选择了结构简单、旋律优美的钢琴独奏曲《少女的祈祷》与非常有张力的瞿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作为重点聆听曲目,与此同时,还补充了一首国外的器乐曲《革命》,希望学生通过聆听不同风格的作品产生“联觉”和“通感”效应,在多种感官的体验下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赋予音乐更多的内涵,从而达到审美目的。 3.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的重点内容。围绕本课重点,针对学情,会遇到何种困难?采取何种方式解决?) 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学生所说的“喜爱音乐”,多数是指喜欢有歌词的流行音乐,他们往往将对歌词内容的理解替代了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即使心中有感觉,也无法上升到从理论高度对作曲家的意图进行分析,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音乐鉴赏能力基本停滞在感性欣赏层面。因此,从本课开始,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由表及里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将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提升到理性欣赏的层面。 本课的课题是“音乐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全课以“音乐能够表达什么”为中心,启发学生明白音乐的音响内容具有情感的确定性,而表现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音乐是二者的统一体。其次,音乐所用的材料与结构是非语义性的,因为音乐语言是由各种乐汇组成的。音乐中的各种乐汇所唤起的联想,在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它不遵守语义学的规则,故音乐语言也就没有语义性。该课中还涉及到“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的最大差异在对音乐内容联想的指向性。由于标题音乐有相对明确的内容、情绪和意境,学生对此类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相对容易一些,而非标题音乐在留给学生更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学生理解作品带来较大的困难,让学生产生“无的放矢”的感觉。因此,在《音乐鉴赏》的第一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感受音乐诸要素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4.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针对本课的教学知识点,(除去教材分析外)可以开发那些教学资源?达到什么效果? 本课重点有两项:(1)对音乐要素的感受与分析,(2)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基本概念的理解。芭达捷芙斯卡的钢琴曲《少女的祈祷》旋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