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霖铃 柳永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回忆你所知道的送别诗: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情感 2.把握两种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3. 学习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学习目标 ◎品鉴意象 ◎体味情感 ◎掌握表现手法 一、简介引入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 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 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雨霖铃》词牌的由来 贵妃死后,玄宗入蜀,“行至扶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象征:离愁别恨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象征:离愁别恨 解题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雨 霖 铃 柳永 请听朗读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影片 1\逐句赏析上片 (1) 寒蝉凄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 对长亭晚, 面对着长亭 骤雨初歇。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