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310963

教科版(2001) 六年级下册2.1 我们身边的物质( 学案、试卷、教案)

日期:2024-11-2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37次 大小:143715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科,2001,六年级,下册,我们,身边
    科学(教育科学-出卷网- 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案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时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案 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认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知道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观察、体验和分析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师:这张图片中的池塘有植物、动物,还有水。 师:这张图片中有房屋、电灯、大树。 师:这张图片中有黑板、桌子、人和纸张。 师: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物质构成的。 师:空气是物质吗? 生:是物质。 师:流动的空气有机械能量。 师:火是物质吗? 生:是物质。 师:燃烧的火焰能够释放热能。 师: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里面充满了能量。 师:物质会发生变化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本堂课以互动问答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展开思考。聚焦学生关注力的同时直奔主题———物质及其变化,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次课程。 二、探索新知 师: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师:大米煮熟后会变成米饭。 师:用钢笔在白纸上写字会留下字迹。 师:有的物质变化快,如湿的路面变干。 师:有的物质变化慢,如岩石风化成了沙粒。 师:把易拉罐压扁,和让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自由回答) 师:易拉罐压扁,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水结冰是从液态变化固态,物态发生了变化。 师:但是这两种变化都没有产生新物质。 师: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自由回答) 师: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从生活中的例子开始。结合教科书的内容,要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压扁易拉罐和水结冰),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变成了新的东西。由此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及其本质,为后续探索做好铺垫。 三、动手探究 师(教师课堂演示弯曲铁丝):把一根铁丝弯曲,它产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铁丝产生形状的变化。这个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师(教师课堂演示把水倒入杯子里):把热水倒入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自由回答) 师:在热水上方出现白汽,热水产生了物态的变化。 师(教师课堂演示):把玻璃片放在热水的上方,你在玻璃片上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玻璃片上有水,说明热水的物态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师(教师课堂演示折纸):把纸折成一个造型,它产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纸产生形状的变化。这个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师(教师课堂演示):点燃一根蜡烛,观察焰芯部位蜡的变化,这个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吗? 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 师:焰芯部位的蜡发生了熔化,这个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师(教师课堂演示):把玻璃片放在火焰的上方烘烤一会儿后,你在玻璃片上发现了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