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31张PPT。有理数的加法华东师大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 第二章 第六节第一课时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加法是算术数加减法的拓展和延伸,借助有理数的性质符号及绝对值概念,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就可以转化成算术数的加减运算.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生学习其它几种有理数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学生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有理数加法是“算术数”集扩充为“有理数”集之后学生首次学习的第一种运算,掌握了有理数加法法则,对后续几种运算的探索学习将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归纳表述. 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 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年龄心理特点: 学生的思维特点: 学生已经知道了正负数,掌握了数轴和绝对值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了分类思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基本具备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同学之间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 好强、好胜、喜欢表现自我 以直观性、形象性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在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合情推理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所起的作用,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四、教法与学法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精心设置一个个问题,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直观形象。 总体设计2、由算式合情推理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现实生活问题转化成符号语言(算式) 活动方式: 问题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班级交流,互动生成 教师:捕捉资源,个别辅导问题2: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0米,又走了30米,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 问题1: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向东方向行走,先走了50米,又走了30米,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80米处;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80米处;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20米处;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20米处;(1)若第一次向东走5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2)若第一次向西走5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若第一次向东走5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3)(4)若第一次向西走5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3)利用数轴体现每个算式.(1)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有理数表示四种情况中不同运动方向的量;拓展延伸问题:(2)将四种情况的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即用不同的算式及结果直接体现四种情况;(1)若第一次向东走5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80米处;(2)若第一次向西走5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80米处;(4)若第一次向西走5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20米处;(3)(+50)+(-30)=+20(-50)+(+30)=-20(+50)(+30)(+80)+=(-50)+(-30)=-8001020-1030406050807090西东(1)若第一次向东走5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80米处0-70-60-90-50-40-20-30-80-1010西东(2)若第一次向西走5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80米处01020-1030406050807090西东(3)若第一次向西走5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