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320878

2《故都的秋》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日期:2025-10-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95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故都的秋,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高中
  • cover
《故都的秋》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二、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 来写故都的秋的。 三、感受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一、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 来写故都的秋的。 二、感受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导学;自读;朗诵、讨论;展示;讲评。 教学条件: 教材;导学案;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思路;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完成导学案基础部分。 二、检查预习 (一)作家作品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1.经历:他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创作: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二)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二)诵读 注意字音、停顿和情感。 (三)分析 1.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 (1)北平的秋:与作者所表达的忧时伤国的深沉情感不相吻合。 (2)故都:①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和“一 二八”事变相继发生之后,“故都”更能折射出作者的悲凉思绪,表达对国家的深深隐忧,表达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②“故都”含有更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 2.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分别是哪几幅 五幅: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 4、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总括了北国秋清、静、悲凉和南国秋慢、润、淡的特点。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3)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5、结尾13段写什么?怎么写的? (1)内容:写了南国和北国的秋的不同。 (2)方法:形象的比喻,排比的句式,鲜明的对比。 6.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 “神”: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清”“静”“悲凉”。 (四)鉴赏 1、作者是怎样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加以主观感受,渲染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观秋色(清):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色调是冷的。 (2)听秋声(静):青天下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