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388589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 功 功率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6-16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209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科,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功率
  • cover
《 功 》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功。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机械运动、运动和力。学生能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具备学习功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条件。 三、教学设计思想及设计理念: 1.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受力分析法、阅读指导法及讨论归纳法。 2.利用视频、大量图片直观展示,结合物体受力分析作图,认识和理解功的含义,认清做功和不做功的情况,并能正确判断。知道物理学中的“做功”和日常生活中的“做工”的区别。 3.在讲授功的计算时,强调公式中各个物理量一一对应,单位统一,各物理量要使用国际单位,例题教学把分析过程分解成多个思维层次,降低难度。 4.本节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思考,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与学。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 六、教学准备:矿泉水瓶、钩码、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为后面教学作铺垫。 【课件展示】 1.视频播放《挑战不可能》叉车挂啤酒瓶。 2.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受力前进,小车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小车有“成效”,做了贡献? 【点拨】物理学中的功,主要是吸收了“贡献”的意思。如果某个力对物体移动做出贡献,取得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理做了功。引入课题———功 【观看】 认真观察 分析小车的受力和力的成效。 环节二 功的概念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62- P63的内容,了解功的相关知识。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含义:由课前的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组讨论总结)【实例分析】:观察课本P63图11.1-2并结合课件中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阅读课本,理解定义。 观察图片,对比分析,归纳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环节三 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课件展示】 播放多媒体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以下三个实例,看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总结归纳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1)人用力推石头而没有推动 【分析】: F≠0 S=0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