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冀人版科学(2017)五年级下册2.5《雾和云》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露和霜的成因之后,进一步认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雾的形成”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雾形成的原因。活动2“认识云的形成”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云是怎样形成的。应用与拓展“设计除雾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多种除雾方法,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雾和云的成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主动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雾和云的成因。 【学情分析】 在北方,雾多出现在深秋、冬季和初春时节的后半夜至早晨。这个时节的夜晚时间较长,并且夜间气温下降速度较快,空气温度较低,在相同的大气压下,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更容易达到饱和程度,气态水更容易凝结为液态水滴,这些水滴悬浮在近地面,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雾。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相同,两者均是气态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但云处于离地面较远的高空,而雾在离地面较近的低空。 五年级的学生对云和雾很熟悉,但是他们不清楚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提供了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归纳出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 1.能从雾、云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3.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4.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5.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活动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致。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3.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科学技术可以降低大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师准备】 烧杯、广口瓶、酒精灯、冰、塑料袋、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出示大雾天气人们出行的图片及课件)在春、秋季节的早晨,我们常会看到眼前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这就是雾。关于雾你都知道什么呢 2.提问:雾是怎样形成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探究雾的形成。 (1)作出假设。 引导:置身于雾中,我们会感觉到又冷又湿,在雾中穿行之后,会在发丝、眉毛上出现小水珠。根据这种现象,你认为雾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假设:我认为雾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可能是水蒸气和冷空气。 (2)设计实验。 讲解:出示教材思维导图及案例图片,讲解设计思路。 A.确定实验要素。根据假设确定该实验的要素为:水蒸气和冷空气。 B.构思抽象的实验模型。先想出更多的获得水蒸气、冷空气的方法;再采用组合法构建抽象模型,并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 C.设计具体的实验模型。根据具体的实验冬件,从抽免模刑中选择科学、可行、简便、有效、安全的作为实际操作模刑,并设计出且体的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设计: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并将设计方案记录在《科兴兴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 汇报:指定一个小组代表汇报设计方案,其他学生倾听并作补充和建议。 修改:根据大家建议,修改自己组的实验方案,使其更科学、合理。 (3)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