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冀人版科学(2017)四年级下册4.16《传染病的预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如何保护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学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搜集预防传染病的方法”目的是通过搜集和阅读资料等活动,引领学生了解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活动2“做个防疫防护小能手”意在通过项目练习等活动,引领学生初步掌握个人防疫防护的技能。应用与拓展“分析新冠肺炎的影响”目的是通过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传染病对个人、家庭、社会不同层面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增强个人防疫防护意识。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传染病预防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分工合作进行探究,交流分享、贡献自己力量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掌握个人防疫防护的技能。学习背是 人类疾病按照是否具有传染性,可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两类。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侵入机体所引起的带有传染性的疾病,其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如霍乱、炭疽、肺结核、麻风、天花、伤寒等。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螨类等。正是由于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寄生虫病(蛔虫病、绦虫病等)、细菌性传染病(痢疾、感染性腹泻等)、真菌性传染病(足癣、灰指甲等)、病毒性传染病(腮腺炎、麻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体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受到感染的人们。预防传染病就是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学生大多都患过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水痘等,同时有过新冠肺炎等疫情的经历,也懂得一些基本的防护常识,但对于传染病预防的基本方法、个人防护的技能、传染病的影响等还是比较生疏的,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2.能说出个人防护某种传染病的操作方法。 3.能说出传染病的影响。 科学探究 1.能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情况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科学事实。 3.能用科学词汇、概念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传染病预防的探究兴趣。 2.能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练习,形成防疫防护技能。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师准备】 预防传染病的视频、课件等。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和防护技能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口罩、洗手液等。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一位患者得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了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几天后,患者的妻子也患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示相关图片)医生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传染病,与患者接触的人需要做好防护才能减少被传染的概率。对于传染病你想知道什么呢 2.提问: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搜集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1)引导:手足口病、腮腺炎、非典型肺炎都是传染病,它们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我们能利用哪些方法来预防传染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