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430577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37张PPT)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42026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cover
(课件网)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现实 生存的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是所谓的“知”。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哲人的思辨。 知之为知之,不之为不知 文题解读 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教育弟子的不少言论都体现了深刻的生存智慧,充满了启示意义。给十二则论语分类,说说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孔子的人生智慧。 可分为三类:求学、为政、做人。 1、 求学: 正视无知、勤于思考、自强不息 2、 做人: 知错能改、宽恕、诚信、有气节 3、 为政: 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失信于民 探讨: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聪明.⑤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选文1 选文1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已的无知。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世界文化遗产如汪洋的大海一样博大,每个人所学到的就像沧海一粟那样渺小,所以人要有一颗敬畏和谦虚的心。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选文2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话题:正视问题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拓展 选文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 ———正视错误很很重要,而改正错误更重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重点解释 过1,名做动,犯错误; 而,却;是,这;谓,叫做,称作;过2,名词,错 话题:知错能改 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