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442776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3课时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24559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PPT,18张,课件,课时,说和,片段
  • cover
(课件网) 七年级 下 2.想和做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第三课时 1、体会文章的语言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3、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 1、填空 (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用课文原文)该文的作者是_____,我国现代著名 。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越坚,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 (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气冲斗牛_____! 2、仿写: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仿照上面的句式,选取你熟悉的一个同学来描写。要求:积极向上有新意。 课前检测 文中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出来并加以分析,说说这些语句的作用。 合作探究 一、品味语言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 “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也是比喻,把他钻研学问比作向地壳寻宝藏,表现了他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潜心治学的精神。 合作探究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③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繁荣昌盛的方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 合作探究 ④ “1930年到1932年,‘ 望闻问切 ’也还只是在‘ 望 ’的初级阶段。” 这是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合作探究 ⑤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他却在一盏孤灯下全力作学术研究,成绩斐然,表现了他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合作探究 ⑥“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合作探究 1.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手法。记叙中穿插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合作探究 二、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2. 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诗兴不作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警报迭起 形式紧张 慷慨淋漓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 3. 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合作探究 二、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