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47426

2.5《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必修3)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12873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必修
  • cover
课件59张PPT。第二单元第5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应用体验之旅NO.1NO.2领悟学海览胜NO.1NO.2积累写作点滴NO.1NO.2NO.1NO.2杜 甫 1.英雄的华夏儿女,灿若群星,熠熠闪耀,历史的天空因此而美丽,因此而妖娆。我不禁想起了老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民之所忧,想民之所想,虽漂泊一生,流离转徙,却始终不忘家国之忧、生民之苦。他为“老翁逾墙走”的苦难而悲号,为“吏呼一何怒”的跋扈而痛心。无论何时何地,他的心里都装着大唐,装着黎民百姓。他无愧于“诗圣”的称号,他本身就是一部“忧国忧民”的中华魂。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的心胸是开阔的,襟怀是豁达的,志向是高远的。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忧国”与“忧民”两词已悄悄地跟定了你。你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在长安时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在穷困潦倒中终其一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有“三吏”(指《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作品被称为“诗史”,世人称他为“诗圣”。 《秋兴八首》(其一)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在夔州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在寓居夔州的当年,杜甫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咏怀古迹》(其三) 作者曾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hèzhēnbìnshuòzhǒngzhǔzǎizàixǐnɡshěnɡ白露 连天 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捣衣石 对着 曾经 水中小块陆地 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衰颓,失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 指夔州的山 图画指远离故乡 借指晚年 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极其遗憾三、名句默写 1.《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丛菊两开他日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