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5151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七单元(a卷)(附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4次 大小:225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语文,第七,单元,人教,训练,同步
  • cover
同步检测十三 第七单元(A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禁 禁止 情不自禁   B.号召 号脉 寒风怒号 C.单薄 薄地 日薄西山 D.使劲 劲头 疾风劲草 答案:C 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jīn/jìn/jīn;B项读音依次为:hào/hào/háo;C项读音均为“bó”;D项读音依次为:jìn/jìn/jìnɡ。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干燥 温驯 一撮 舔舐    B.盘旋 戏虐 宛如 凛冽 C.游弋 沉浸 欢腾 贪婪 D.颈背 歉收 恶魔 询问 答案:B 解析:B项,虐—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仿佛置身于禁宫之中。 B.风雪中,阿隆与兹拉特相濡以沫,最终走出了困境。 C.《山羊兹拉特》中,作者不仅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困境中的人,更把关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的山羊。 D.不一会儿,冰雹竟又变成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答案:D 解析:D项,“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感情的需求与感情的丰富与否,是一个作家的创作得以进行与维系的根本保证。 B.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人的感情,而且能增长人的知识。 C.西方有的评论家说,辛格丰富的想象力和刻画性格的能力可以和托尔斯泰媲美。 D.每年灯节前后,大雪飘飘,天气很冷,从村子通往城里的路也总是覆盖着雪。 答案:D 解析:A项,结构混乱,删除“与否”;B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内容互换位置;C项,搭配不当,“刻画”前加“卓越”或其他限定词。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隆和兹拉特从别人的田地、不熟悉的草场、新盖的茅屋前走过。 B.情感在小说里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是小说的表现对象,作为题材出现。有时是笼罩于全篇的氛围,成为作品的基调。有时是贯穿全篇的线索,统摄作品的材料。有时是小说结构的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 C.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D.兹拉特真的不知道,这么大的风雪,阿隆为什么不带它回家?他们到底要去哪儿? 答案:A 解析:B项,前三个句号均改为分号;C项,句号改为逗号放于引号外;D项,两个问号分别改为逗号和句号。 6.下列对《山羊兹拉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可能想借助时代背景的模糊,来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成为一个物质匮乏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B.小说的笔法清淡自然,作者以情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双向流动,明晰地传达着一种超越人畜之界的美丽情感,集中表达着情感与贫困的较量。 C.文中风雪这一自然环境,影响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走向。凸显了兹拉特的重要性,它成了勒文家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从而改变了它的命运。 D.小说中,作者在描绘山羊兹拉特这一形象时,运用了拟人手法,如“疑问的眼光”“好像又想通了”等,生动地传达了兹拉特的情感。 答案:B 解析:B项,“明晰”说法不当,应是“不留痕迹”。 二、课内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城里的屠夫费佛尔答应给他八个盾。这样一笔钱足够他买灯节用的蜡烛,以及土豆、煎鸡蛋薄饼的油、给孩子们的衣物和全家过节的种种开支了。于是,勒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牵到城里去。 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