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元素 三维目标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统一起来。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重难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 学习活动项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一)播 放<<黄金搭档换物篇》广告,并提出问题,广告中的花一样钱补五样,补的是哪五样?广告中的钙、铁、锌、硒指的是什么?(二)动手完成用不同颜色磁铁做的水分子等的模型中相同原子的分类。 学生观看后,思考并讨论。有学生认为:食品或药品里有金属铁、锌、钙;有些学生认为:液体药品里没有发现不溶于水的铁、锌.请学生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学思考讨论。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想知道食品或药品里的营养元素到底是什么。 元素 的 概 念 讲述:我们将5种分子的模型分成了三种原子,我们将同一类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一类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同一类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提问:那什么是元素了?(板书)课题三 元素提问:那同一类的原子有什么共同点了?4、讲述: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构成以上这些物质的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不管构成哪种分子中的氧原子,它们都有8个质子,并带8个单位的正电荷。我们把这些凡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同样把质子(即核电荷数)为1的原子称为氢元素。此外,还有铁元素、氯元素、钾元素等。1、元素的概念2、设问:那什么叫元素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9页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并画出关键词句。3、讲述: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三个要素:(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这就说明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4、出示碳元素和氧元素的三种原子?提出问题: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区别是什么?什么决定元素的种类? 回忆、思考并热烈讨。学生回答学生认真观察并得出结论3、认真听讲、领悟4、仔细阅读,并划出关键词句。5、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领悟教师的补充讲述,识记元素的三要素。6、相互讨论,回答教师的问题。 指导学生学习分析、比较的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元素的特点 1、提问:弄清楚元素的定义。我们再来看看元素有哪些特点?2、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没有一个蔬菜、一个小白菜的说法。3、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两者有什么区别呢?5、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6、提问: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 1、思考、讨论 2、只讲种类,不讲个数3、思考、理解4学生理解。观看ppt,进行总结。 体会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的应用 提问: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水--氧气+氢气2、讲解: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在这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都属于氢元素。3、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形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元素不变的观念” 元素的分类 1、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2、过渡:物质的种类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