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567987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教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163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单元,课时,第一,结构,原子
  • cover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2、了解卢瑟福散射实验; 3、知道原子的结构和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充分利用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化抽象为直观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上网查阅任务清单相关内容,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战中美国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方式是什么?此方式的使用对日本的危害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给大家展示了原子弹爆炸的图像资料,同学们无不为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之大而感到惊奇。不约而同地提出疑问“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看看下面一张张好奇的面孔,适时地提出了本节课学习的主题内容: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和原子的奥秘。 二、教学新知 1、原子的发现史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卢瑟福的散射实验 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带正电。 3、原子的构成 活动一、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 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的结构图例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 2、构成原子的粒子他们的电性怎样? 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活动三、知识的拓展 教师提出问题:质子和中子又能否再分? 目的: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课后小结 播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目的: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四、学生感悟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不懈的奋斗。每个理论或者研究成果不代表真理的诞生,但它总使我们向真理更近一步! 五、课堂自测(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测试)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道尔顿(实心球体)--汤姆森(西瓜模型)--卢瑟福(现代原子结构) 二、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电子(-) 原子 质子(+) 原子核(+) 中子(不显电性) 2、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远程资源教学效果及运用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的发现、原子的结构等微观方面的化学知识,在头脑中没有形成表象,所以我注重灵活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原子结构的发现、原子的结构等,形象直观的展示了微观方面的化学知识,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体学生至始至终、兴趣盎然的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