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示意图的含意。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维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 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不仅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媒体课件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 设计理念 由于本课题是一节抽象的微观粒子概念课,学生还比较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时:1.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2.体现问题趋动的学习方式,授课时自始自终都坚持问题趋动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由学生去探究、研讨。3.突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进行辅助教学的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展示一些抽象的、微观现象,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感知、想象和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境;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奥秘。 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分的。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倾听。 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1.原子是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2.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3.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4.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5.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各表示什么含意? 倾听、思考。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播放视频 原子弹轰炸日本电影剪辑 观看、思考。 引出原子是可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讲解 原子的发现历程:1.道尔顿的实心原子结构假说及模型2.汤姆生的“西瓜式”原子结构假说及模型3.卢瑟福的原子核结构模型 倾听、观看、思考 让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形成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播放视频组织讨论 1.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视频2.a粒子轰击金箔flash动画为什么有的a粒子可以穿透金箔,有的不行? 观看、思考、讨论、回答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科学的实验证实原子不是实心的球体。 板书 原子的结构 倾听、笔记。 思考1 1.展示氢、碳、氧、钠、氯、铁等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结合表格,以碳原子为例说明原子是怎样构成的?2. 展示构成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让学生根据表格获得信息。 思考、讨论、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师生互动,问题趋动,让学生自主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