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小儿体格的生长发育 知识要点 1.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及相关计算公式2.小儿身高与体重的发育规律及临床意义3.小儿体格生长发育监测方法 观察小儿体格发育是否正常主要是通过监测小儿体格生长的指标,其常用指标包括:体重、身长(高)、坐高、头围、胸围、上臂围、头囟、牙齿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小儿的营养状况、骨骼发育、胸廓及其脏器、脑和颅骨等发育情况。 一、体重的增长 体重为机体各器官、组织及体液总重量,是反映小儿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计算小儿药物剂量、输液量和营养需要量的依据。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及宫内营养状况等有关。正常足月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0kg(在2.5~4.0kg之间)。生后1周内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下降在3%~9%之间),一般3~4日达到最低点,然后逐渐回升,生后7~10日恢复到出生体重。 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生后前3个月平均每月增加0.7~0.8kg(其中第1个月体重增加达1.0~1.7kg);4~6个月,平均每月增加0.5~0.6kg;7~12个月,平均每月增加0.3~0.4kg。因此,生后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倍(6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9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4倍(12kg)。2岁后,体重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长2kg。进入青春期体格发育再次加快,体重每年可增加4~5kg,约持续2~3年。低于正常体重的15%为异常。为了方便用药或计算液体量,可以用公式评估小儿体重: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 体重(kg)= 6(kg)+月龄× 0.25(kg) 2~12岁 体重(kg)=年龄×2+8(kg) 二、身高(长)的增长 身高(长)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3岁以下卧位测量,称身长;3岁以上立位测量,称身高。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长为50cm(46~53cm),6个月65cm,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约增长25cm(前3个月增长11~12 cm,大约与后9个月的增长相等),故1岁时约75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一年约增长10~12cm,2岁时约87cm。2岁以后至青春期之前,身高(长)稳步增长,每年约增长6~7cm,进入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加速期 。低于正常身高的30%为异常。 2~12岁小儿身高可用公式计算:身高(cm)=年龄×7+75(cm)。 躯干和下肢在各年龄期所占身高(长)的比例不同(见图2-2);身体的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和下部量(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的长度)的比例也不同。初生婴儿上部量大于下部量,身长的中点在脐上,生后逐渐下移,6岁时中点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上下部量相等,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某些遗传、内分泌疾病可使身长各部分比例失常,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患儿的上部量较长,下部量较短。 坐高是从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高度。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坐高反映脊柱和头部的生长,出生时坐高占身高的67%,6岁时降至55%;因下肢的生长速度随着年龄增加而加快。 三、头围的增长 头围是前经两眉弓上缘、后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头围是反映脑、颅骨发育的重要指标。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平均为33~34cm,头围在第一年约增长12cm(前3个月约增长6cm,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第二年约增长2cm,故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时约为48cm,2岁后头围增长缓慢, 5岁时约为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对2岁以下小儿监测头围最具有价值。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提示可能发生了脑积水等。 四、胸围的增长 胸围是前经两乳头下缘水平、后经两侧肩胛骨下角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胸围反映胸廓、胸背部肌肉、皮下脂肪与心、肺的发育情况。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平均为32cm。出生后胸部发育较头部稍快,1岁时胸围和头围大致相等,约46cm。1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