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586127

第1课 第2篇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16840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课,2篇,齐桓,文之事,之事,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齐桓晋文之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学习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3. 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孟子的基本思想: (1)民本。这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的观点,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就是民心。 (2)仁政。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养民,一要制民之产,二要休养生息;教民,即教化百姓,明人伦。 (3)王道。这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的“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仁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性善。这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诸侯纷争,以征伐为能事,都想以武力兼并别国,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给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 当时,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继承其父齐威王遗业,野心勃勃,想凭借武力称霸中原,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 此时,孟子以客卿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课文探究 1.孟子避开齐宣王所提的问题,有何用意? “无以,则王乎”说法婉转,使齐宣王难以拒绝,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来。由问“霸道”开始,然后避开“霸道”引出“王道”,文势曲折生姿。 2.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这和施行王道有什么联系? 原因:①眼见那牛惊恐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②没有见到羊恐惧的样子,故以羊换牛。 联系:这足以说明齐宣王有仁慈怜悯之心,这与施行王道有共通点,都有怜悯仁爱之心,都有不忍见其他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这也就解决了齐宣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孟子用“君子远庖厨”来宽慰齐宣王,为的是坚定其已有的“不忍”之心。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施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3.孟子用“君子远庖厨”来进一步宽慰齐宣王,有何用意? 孟子在这段话中巧妙地设喻,旨在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他以“举百钧”与“举一羽”、“察秋毫之末”与“见舆薪”为喻,引出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一观点,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 4. 孟子说“有复于王者曰……则王许之乎”这段话的用意是什么?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的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进一步说明齐宣王能王天下而不去做。 5.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有什么用意? 用对比的手法说明“推恩”与“不推恩”的不同结果,发人深省。孟子强调唯有推恩,才能保民;唯有保民,才能保四海;唯有“善推其所为”,使普天下之民均受其泽,才能成为“大过人者”的贤明之君。明确指出“推恩”是“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从而将王道的概念具体化。 6.孟子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这段话有什么用意? “笑而不言”四字写出了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