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587754

第4课 窦娥冤(节选) 课件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18330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4课,窦娥,节选,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4课 窦娥冤(节选) 1. 了解关汉卿,掌握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理解元杂剧中一些特有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把握《窦娥冤(节选)》中的戏剧冲突和窦娥的性格特点。 3. 品味唱词,体会本剧的曲词特点。 4. 品读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探究这些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素养目标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约1230 —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四人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一生不屑于做官,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自称:“通五音六律滑熟。”又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和个性。 他一生创作的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但大都散佚,现仅存十多种。《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作者简介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窦娥”是剧中的主要人物,“冤”是全剧的“眼”。 课文选的是第三折。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当时的元朝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巩固统治地位。统治者和地主阶级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时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处申冤。《窦娥冤》正是这一黑暗现实的集中体现和血泪控诉。 元杂剧 折、楔子和本 杂剧剧本的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五折、六折或者多本连折的。折,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音乐组织单元,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个整套,须一韵到底。它的作用近似于现代话剧中的一幕,但不限于一时一地。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代;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之间,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演出时,一本四折都是由正旦或者正末独唱(其他角色只能说白),分别称为“旦本”或者“末本”。 知识卡片 角色(行当) 角色也称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除了女主角正旦,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鬟)、搽旦(不正派或邪恶的女人)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冲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于京剧中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也包括丑角中的反派人物。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厮)、孤(官员)、洁郎(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 曲词 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代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因为曲词采用的是曲牌体,即由一个个固定的曲调连缀成的组歌,而且在剧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可以以此指代元杂剧,称之为北曲、元曲等。 杂剧剧曲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每个宫调下都统率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 宾白 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除了对白、独白,还有带云(歌唱中附带的说白)、背云(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的道白)等。 科范 科范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元杂剧中的科,除了动作表演,还有其他两种指义。一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