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603303

第15课 第1篇 谏太宗十思疏 课件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23355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课,1篇,太宗,十思,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谏疏语言的表达技巧与文采。 3.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十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素养目标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580 —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魏征幼年丧父,生活艰难,但喜好读书。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大业十三年(617),魏征被李密召为文学参军,掌书记。唐武德元年(618),魏征随李密投奔李渊,后为太子李建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引为太子东宫詹事府主簿,拜谏议大夫。此后渐为太宗信任,历任重臣,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著有《隋书》的绪论, 《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作者简介 题目解说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文学常识 疏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初年,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但随着功业日隆,内外无事,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生活逐渐奢靡,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且变得“喜闻顺旨之说”而“不悦逆耳之言”。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多数朝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及时进谏,纠正太宗的偏差。贞观十一年(637) 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 资料链接 “君圣臣贤”的纳谏佳话 唐太宗即位之初,有的大臣认为大乱之后,只有像秦汉那样实施严刑酷法,才能压服人民。魏征用历史事实证明,大乱之后人民渴望致治,只要教而化之采取适当措施,上下同心,是可以迅速致治的。他帮助唐太宗确定了“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治国方针。唐太宗曾说:“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皆魏征之力也。” 贞观十七年(643),魏征卒。太宗对朝臣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太宗亲自为魏征撰成碑文,亲书刻石。此年,太宗在凌烟阁图画二十四功臣肖像,魏征名列第四。太宗晚年发动亲征高丽的战争,损失巨大,受创班师,他懊悔地说:如果魏征在世,就不会使我有这次出征。 吴国和越国的恩怨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地处当时的“蛮夷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