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613126

古代的编钟(教案)美术四年级下册

日期:2025-10-15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344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代,编钟,教案,美术,四年级,下册
  • cover
古代的编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编钟的造型具有对称的特点,会用叠加、压印等综合泥工技能制做外形、纹样对称,层次较丰富的(半个)编钟。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编钟外形和纹样对称的特点;在示范视频和辨识对比中,学习表现对称美、丰富对称美的方法;在尝试与互动示范中,学习运用叠加、压印等综合泥工技能丰富对称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助编钟进一步感受对称美,体验泥塑造型的快乐,感受编钟外形及纹样的对称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一、纵向横向交叉解读确定坐标找出重点———明确做什么: 纵向———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古代的编钟》一课属于“泥工课型”,纵观整个“泥工课型”的教学,本课处于整个小学阶段泥工教学的提升期:具体表现为,材质上延续以陶泥为主;内容上从熟悉的事物拓展到远古时代的事物;形式上以圆雕(全立体)为主;技法上趋于泥工技能的综合运用。教材选择编钟为教学载体不仅可以予以满足这个阶段的泥工教学。且编钟造型所特有的“对称”,又可借助泥工技能(压印、叠加)特有的表现特性,相对于画和剪突破了限于平面的对称表现,实现了从平面到半立体的拓展丰富。也为后续涉及对称表现的泥工教学做好铺垫。 横向———本课为上教版美术教材第八册第七单元《古代瑰宝》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教材围绕“编钟”“古鼎”“兵马俑”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事物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了解感受古代瑰宝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相对于后两课而言,编钟在造型特征十字对称性决定了它属于相对较易操作的。因此,本课的学习是为后续的鼎和兵马俑的多样造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铺垫。基于既不影响对称的表现,又确保充足的体验时间,更区别于后一课完整的鼎的制作学习,使由易到难的坡度衔接更合理等因素的考量,将本课的作业内容进行了难度的降低———从完整的一个编钟的制作调整为半个。 纵横交叉分析得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半个)编钟造型的对称表现。 二、解读重点隐含的审美元素找出审美点———明确为什么教: 编钟是一种古老乐器,其气势庞大。音美、形美、纹样美。造型整体呈现对称美,为什么对称 这体现了(符合)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追求———安定、平稳、均衡;审美倾向———以对称为美。尤其是纹样,更是在对称的同时体现了浮雕特有的凹凸丰富的层次美感。 三、解读重点及审美点细化具体技法(难点)———明确怎么做出美感: 叠加、压印呈现高低(凹凸)变化丰富表现纹样对称美。 学情分析: 一、学生有什么: 四年级学生在以往泥工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压、捏、刻、划等基本技法。如《装饰小瓶罐》中的衬裹技能,《泥条小陶罐》中的泥条盘筑功能,包括《圆柱体的装饰》中的泥片叠加等技能,所以说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泥工体验和技法积累。关于对称,在以往的绘画、纸工课型中有所学习,已了解对称的基本特点,也能用画、印、折、剪等方式表现左右、上下对称或中心对称。 二、学生缺什么: 首先,作为古老的编钟,学生对这一事物缺乏比较深入的与美相关的了解。其次是学生之前的泥工技能学习都是单一的某一种技能的具体学习,较缺乏合理综合运用泥工技法表现美的学习体验。第三,对于对称,缺乏用泥工技能来表现的学习体验。 三、困难和障碍是什么: 能较合理地运用叠加、压印等泥工技法表现层次丰富的对称纹样。 四、差异资源: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已有能力和认知的差异,所以在编钟的外形、纹样的多样性、泥工技能的表现力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差异资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半个)编钟造型的对称表现 教学难点: 运用叠加、压印丰富表现对称美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交流 1、巧借音乐,启发导入: 提问:这远古悠扬的乐声,出自于哪种乐器 2、揭示课题: 古代的编钟(板书) 3、组织分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