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637128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2《再别康桥》(课件35张+音频素材)

日期:2024-06-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64次 大小:622755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1-2022,再别康桥,素材,音频,35张,课件
    (课件网) 新月派及“三美”主张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曾活跃于20 世纪20 年代中后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与闻一多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其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胡适曾经说: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 胡适像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了解康桥: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 康桥情结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题 目 解 说 “再别”,第二次别离;“康桥”,现在译为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诗人曾在这里留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此,他对康桥一往情深。从诗题来看,本诗是对诗人第一次离别康桥时所作的诗歌《康桥再会罢》的呼应。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理清全诗结构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离别康桥时难分难舍的离情。 第二部分(第2—6节),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面对眼前的柳树、青荇、清潭等景物,追忆往昔的生活,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第三部分(第7节),表现诗人不愿离开康桥的柔情。 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什么作用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欣赏全诗 只身告别、徒步飘然、难舍之情。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比喻。将“河畔的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