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6.琵琶行(并序) 从容说课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诗中对由长安漂泊到九江的琵琶女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个典型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会们、艺人们的不幸遭遇。诗中的“我”是作者自己。他因欲救济民病、革除弊政而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忧闷。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就已经拔动了他的心弦,发出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忍不住倾吐了自己的遭遇和心情。当琵琶女又一次弹琵琶时,他更是热泪横流,湿透青衫了。诗作把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并作如此细致、生动地描写,这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是未曾出现的。 《琵琶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及富音乐性的语言叙事、写景。特别是摹写音乐形象,用以抒发人物情感。全诗八十八句,或两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十数句一韵,或押金平声,或押仄声,抑扬顿挫,错综变化,恰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摹写音乐的那些诗句,往往音义兼顾,情韵和谐,而在借助语言音韵摹写乐声的时候,又常用各种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数学的重点是欣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篇用一连串比喻描写的琵琶乐声的纷繁多彩和凄愤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作品背景,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同时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凶残,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课文,尤其是对琵琶乐声的描绘,可先让学生背诵下来,让优美的诗句植入心中,感染和愉悦他们,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2.比较阅读法。将本诗其他描写音乐的作品(如《明湖居听书》)进行比较赏析。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春江花月夜》音乐磁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反复诵读,正音释义后了解故事概况。 2.鉴赏诗的结构和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放录音———《春江花月夜》乐曲。(学生沉醉在音乐中) 教师:这是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假如说,老师要让你们用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样?(学生思考)这对大家来说,恐非易事。因为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解题 1.白居易 出示多媒体投影: 白居易(77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