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6389

17 《六国论》教案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956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六国论,教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研习课文。 2.掌握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3~5位同学)。 2.分小组背诵一或二自然段。 3.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三自然段 l.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yíng (2)洎牧以谗诛 jì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ài (4)胜负之数 shù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 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地论证。 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 (二)研习四、五自然段 1.学生反复诵读四、五自然段。 2.请两名同学试析这两个自然段。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②并力西向:名词作状语,“向西”。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 ④日削月割:两个词都是名词作状语,“日日”“月月”。 ⑤苟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连词。 3.问: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第五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评价。 明确:第四段的中心是论史评古。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设想抒发感慨,如六国不赂秦而抗秦,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然后承上启下,又回到史实,揭开病根,重申赂秦之弊,最后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告诫为国者,对敌要以此为训,敢于斗争。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针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 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其次是宋与六国的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 4.学生背诵四、五自然段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2.教师点拨: 本文属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分析,也不是就历史写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本文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明全文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作者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运用了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特别是突出地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为了使说理更为有力,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如:引古人之名言形象说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用“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另外,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褒扬,对“用武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的痛惜之情都溢于言表,有强烈的感染力。再加上对偶、对比、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富于变化,纵横恣肆,起伏跌宕,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3.明确:①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②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③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_____。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_____,_____,能守其土,_____。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_____。至丹以荆卿为计,____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