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目录 壹 说教材 贰 说学情 叁 说教学目标 肆 说教学重难点 伍 说教学方法 陆 说教学过程 柒 说板书设计 壹 说教材 说教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贰 说学情 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叁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提高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说教学目标 肆 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伍 说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探究合作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并且通过“问题导学”形式展开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说教学方法 陆 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采用故事引入法。讲述二战期间,日本使用氢气球炸弹袭击美国的故事,并提问:这些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样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 从而导入新课。 (一)单圈环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第一段内容,归纳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让学生思考: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 引入活动题,让学生分析。 新课教学 2.假设条件: (1)地表是均匀的;(2)地球静止不动;(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二)三圈环流 在实际情况下(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1.点明假设的是理想状态,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单圈环流无法维持”,全球大气环流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呢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知识拓展,提出问题。 (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又有何差异 (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问题,教师从旁点拨。 新课教学 3.绘图训练。 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由学生绘制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图,分析归纳分布规律。(高低压相间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新课教学 4.否定其中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 让学生在侧视图上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归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