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课《艾滋病的预防》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知道艾滋病对人体健康及人类生存的危害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道德观。 3、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要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关心、保护艾滋病人及家属的合法权益 5、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 6、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编制3~与艾滋病有关的问题;每个小组想一句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口号。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重点:艾滋病的危害、传播及预防 难点:艾滋病的危害、传播及预防。 讲学过程设计 展示方式 情景创设,目标导航 1981年7月美国某病人在一家医院作美容手术,割除了脸上的紫色肉瘤,手术顺利,但手术后3个月,该病人极度衰弱,在极度消瘦痛苦中死去;此时,他的两名同性伙伴也出现相同的紫色肉瘤并渐次衰弱,出现多种感染,最后衰竭消瘦而死。这是什么疾病呢?这就是发现最早的艾滋病病人,从首次发现艾滋病人到分离出病原体,科学家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几经易名,因该病毒感染人体的免疫细胞,将艾滋病致病病毒定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为“HIV”。(展示HIV病毒的挂图)这一发现使全人类都感到了恐慌。 二、自主学习、领悟新知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艾滋病是怎样引起的?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3、艾滋病的传播有哪些危害? 4、艾滋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哪些?与艾滋病感染者握手、交谈一起进餐能感染艾滋病吗? 5、作为一名中学生为预防艾滋病,你应当做些什么? 自学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合作 探究、展示交流 1、艾滋病是怎样引起的?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HIV的传播途径只有三个: (1) 性传播 ; (2)血液传播 ; (3)母婴传播。 3、艾滋病的传播有哪些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2) 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4)艾滋病对儿童的危害。 4、艾滋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哪些?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歧视、刺激艾滋病毒携带者及患者, (2)禁止进口和禁止使用进口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3)发现艾滋病人要及早报告,及早隔离,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生活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4)查禁毒品,禁止吸毒,打击嫖娼、卖淫。 (5)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在输血、验血、注射时要注意安全和卫生。 小组讨论、成员汇报、其它同学予以补充完善 教师概括总结:今天学到的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呼唤大家正确地对待艾滋病病人,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知识拓展应用提高 1、假设你是一名卫生部 的高级官员,请你谈一谈我国现阶段预防艾滋病方面采取了那些有利措施?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