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76075

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一节“百家争鸣”教学课件

日期:2024-05-0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20368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民,必修,专题,一节,百家争鸣,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38张PPT。“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一节作者:宝鸡中学  华飞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 第 2 课 第 3、4 课 单元知识结构教师总结:本专题主要阐述从先秦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盛况,到汉代吸收法、道、阴阳各家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脱颖而出,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思想,确立正统地位,到宋明时儒学发展至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则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更贴近,也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专题一 第1课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本课知识结构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什么叫“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3、 “百家争鸣”中主要有哪些流派? 4、“百家争鸣”产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思考?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返回思想解放、文化基础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返回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大发展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封建制诸侯国出现 3.阶级关系变动: 地主阶级兴起掌权 4.思想文化上:“官学”转向“私学”,教育普及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的激烈动荡必然会伴随着思想上的激烈变革 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而政治和文化又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返回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二、孔子和早期儒学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1、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身世从政经历成就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仁”、“礼”“有教无类”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1、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地位孔子的身世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孔子的从政经历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的成就 返回(1)时代: 春秋晚期 (2)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樊远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