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775719

人美版(北京)五年级下册 2. 动物装饰 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4-13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134384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美,北京,五年级,下册,动物,装饰
  • cover
动物装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动物装饰的方法,注重学生表现能力的提高。根据《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美术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与合作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时,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特定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在各种造型元素的熟悉使用与造型方法探索掌握过程中,认知广博的视觉艺术,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增添学习乐趣。同时,美术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要关注文化与生活、加强美术学习的综合性,因此本课设计时,特别强调与本学期社会实践大课堂“走进动物园”相结合,将学习内容与真实场景结合起来,密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此外,引入校本“非遗”课程中苗族传统服饰“百鸟衣”,将动物图腾文化注入美术课堂,感悟艺术语言所连接的文化根脉,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也正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从图像识读来看,本课引导学生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能以阅读、思考、讨论和评价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美术表现来看,本课力图结合动物外形特征以及线条组织与选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从创意实践来看,本课通过学习、鉴赏美术作品中的创意,结合搜集的信息,联系现实生活,大胆想象并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呈现,并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从审美判断来看,本课不仅在评价环节,在欣赏中也能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装饰语言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实现健康的审美趣味,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图像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文化理解来看,本课带领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装饰图案所带来的美感,认识不同艺术语言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了解艺术成果对文化生活的贡献。理论依据本单元在设计上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和教学观,采用支架式教学,教师搭建知识框架创设情境,将本课内容分解为对外形特征夸张变形的表现以及对线条组织搭配的方法两个方面,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探索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以及协作学习,最后对本节课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知识、学习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带领学生走进动物园体验观察、课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通过游戏、实践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课后追溯“百鸟衣”背后的故事并尝试制作,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文化理解的能力,落实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注重对学生表现能力的培养,凸显了平面装饰图案设计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将本课设计为2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从线条角度掌握装饰图案的表现方法。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从色彩角度学习装饰的基本规律。从整套教材体系纵向来看,学生在一年级《北京动物园》、《动物与我们同行》、《让动物站起来》、《撕纸真有趣》这些课程中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动物的美感之所在,学习了概括、表现动物特征的基本方法,而且在三年级《画民间玩具》、四年级《虎头装饰》这些课程中,已经对概括、夸张的艺术形式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体验,本课时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能够具体的从形态、神态、动态方面进行概括、夸张的表现能力。同时,在一年级《好看的线条》、二年级《有疏密变化的线条》以及三年级《画恐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